2013年2月18日 星期一

演員到位,支線飽滿,主題虛浮-評《志氣》

《志氣》海報在走進影廳以前,我十分擔心《志氣》會背著許多包袱。第一個包袱是郭書瑤那種賣萌的形象,是否能有足夠的說服力去演出一個粗勇的拔河隊體保生;第二個包袱是本片選擇「台灣之光」式的運動題材,令人懷疑會不會過度地賣弄熱血,反而使人冷感;第三個包袱則是會不會跟者台灣這幾年電影的風向,故意賣本土、賣笑料。這些包袱,身為新銳導演的張柏瑞不能說完全丟掉了,但是也沒有完全背上身,讓電影的腳步走得雖然不夠輕盈,但是還算是穩健。

其中表現最令人驚艷的,莫過於郭書瑤的演出。首次在大螢幕上做演出,她卻十分懂得電影表演需要「收」的技巧。她所飾演的李春英脾氣剛烈,初開始與教授、學姊之間都有比較激烈的情緒碰撞,郭書瑤的演出拿捏不溫不火卻又具有說服力,沒有過於突兀的爆衝,是難得的老成。至於體型實在與拔河隊有些差距,實屬非戰之罪,加上導演在拔河或訓練場景都儘量以鏡頭運動避開,並不會影響到觀影時的融入感。

關於拔河的部分,《志氣》碰到了跟其他台灣電影同樣的問題,就是編導對於題材本身的功課不夠充足,片中大半對「拔河」的描寫非常的虛浮。誠然,電影本身不是教學錄影帶,沒有必要著墨在太專業的細節,然而像不像三分樣。比方說若要拍個籃球故事,教練在暫停時間先講兩句感覺比較專業的戰術術語,再開始講感人的台詞,氣氛就比起場邊永遠只會精神喊話、激勵士氣的劇本神似多了。(當然,湘北隊的安西教練除外)

《志氣》在這個部分一直到了最終的決賽上才有所體會:劇中的教練以第一場輸掉的時間,觀察出對方爆發力強,然後要求先守後攻、以耐力取勝。雖然只有兩句台詞,但總是注意到運動絕對不是單憑熱血、努力、意志力、念力這些東西就可以贏得勝利。心理層面要發揮作用,是建立在技術層面有一定實力的情況之上才能成立的。如果編劇方面能再用點心,在已經知道決賽會出現這個關鍵的狀況下,能夠在訓練過程裡多在此著墨埋下伏
筆,那麼隊員獲勝時對教練指導的感謝,也一定會更強深刻。無論如何,比起其他類似的國片來說,這一個遲來的驚鴻一瞥,已經是難得的進步。

在拔河的描寫過於虛浮,連帶地也影響到對主題的表達。片中阿添伯(小戽斗飾)在台詞中提到拔河跟種田一樣,後退就是前進。這頗有哲理的台詞,本來應該是貫穿全片的精髓,片頭有提及,甚至英文片名「Step Back to Glory」也藏著這個深意,但是坦白說看完全片對這個主題的印象並不太深,反而是談親情與友情的支線壓過了主題。李春英跟阿嬤相處的幾個片段處理得十分感人;李冠平(李冠平飾)與父親(陳慕義飾)之間的故事進場突兀,但是在陳慕義與莊凱勛一場精彩的對戲之後,倒也合宜地融入故事中。而同儕之間衝突、互助、和解等等戲碼,在團隊競技的故事裡絕對是百試百靈的催淚彈。豐富的支線不斷穿插,讓《志氣》的故事破碎,但畢竟也起到飽滿的作用,讓編導無暇再去增添一些插科打諢的橋段,整體來說對電影的呈現仍是正面的。

整體來說,《志氣》稱得上是誠意之作,同時,導演張柏瑞不浮誇的敘事語調,我相信也是台灣電影目前非常需要的方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