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8日 星期一

這才是我要的「真」-評《寶米恰恰》

去年經過了「國片年」的激情,不少朋友包括我在內,都在猜測今年在激情過後,會有一波的盤整。今年度上半年固然還有《陣頭》、《LOVE》的好成績,但是包括《不倒翁的奇幻旅程》、《白天的星星》、《什麼鳥日子》一個個鎩羽,似乎真的有些悲觀的情緒會漫延開來。

不過看到《寶米恰恰》的預告時,我就覺得對今年台灣電影的走勢有種曙光乍現的期待,而看完特映之後,我根本覺得這片將會帶著六到八月要上檔的幾個聲勢大片,再創一次熱潮。因為坦白說,這是一部難得地讓我沒有挑剔動力的片子。在預告片中擔憂「雙胞胎當笑料太老梗」、「把青春拍得太過文青假掰或是太幼稚中二」、「愛來愛去搞得像偶像劇」等等的問題,全部都在片尾字幕跑出來的那一刻變成杞人憂天。

2012年5月27日 星期日

大人生、小文化-評《金盞花大酒店》

如果時間與空間可以轉換為相同的單位,或許我們就可以來比較一下,究竟是處在不同的地理區域而造成的「文化」隔閡比較大,還是六、七十年迥異的人生歷程,造成「性格」的隔閡大。這樣的轉換在物理學的領域中究竟是否可能暫且不需要去討論,至少在約翰麥登 (John Madden),這位以《莎翁情史》聞名的導演鏡下,只消透過笑淚參半、看似平淡的故事,就達成了這樣的壯舉。

《金盞花大酒店》(The Best Exotic Marigold Hotel)談的是七個素不相識的老人,不約而同地從英國來到印度一處殘破的「銀髮族渡假酒店」,開啟一段異鄉旅程的故事。在電影的開場,七個人的六段人生,很快地被交代出來,對於這趟旅行,有些人是充滿渴望、有些人是迫於無奈;在快速地鋪陳完七個主角的性格差異後,又是連串快速切換、搖動的鏡頭,建構出印度的異鄉形象。短短的時間內就把將要貫穿整部電影的兩個主題交代地十分透徹,而後伴隨著事件的一一發生,多數的小事件都不外乎源出於印度社會的特殊性(例如對性、對種姓、對新舊文化態度上的不同),而後由主角們以各自不同的反應,來展現他們個性上的差異。

這樣的結構是饒富新鮮感的。儘管英、印之間的文化衝突在電影之中不斷出現,但是只被當作讓角色回顧(漫長的)過去、展望(快要沒有的)未來的舞臺,所以焦點集中在印度形象的鏡頭雖然不少,卻都簡短破碎。因為不耽溺在對於不同文化的獵奇上,反而讓東方主義式的想像被沖淡了。於是電影不至於像《貧民百萬富翁》一樣,要背負由西方詮釋甚至批判東方文化的包袱。然而,這並不代表電影的格局變小了,因為在導演心中的量尺刻度上,人生境遇的異或同、離或契,顯然才是決定兩人距離的關鍵。

舉例來說,種族主義者梅瑞爾(瑪姬史密斯飾)原本是最會放大文化差異的角色,卻在與飯店中「賤民」階級女侍的互動中,兩個人在「用心」提供服務的性格契合,竟然替兩人建立起跨越文化隔閡的情感交流。對比同樣來自英國的夫妻檔:道格拉斯與珍(比爾奈伊、潘妮洛普威爾頓飾),兩個人性格上的鴻溝竟然只能靠著「隱忍」而不是「溝通」的方式解決,終於走到分道揚鑣的結局。兩相對照之下,輕重是十分顯著的。

觀注在這種空間/時間、地域/個人的對比時,整個故事的主角設定成七個老人而非任意年齡階層,也變成饒富意義的事。兩個文化各自的傳承越長遠,中間的差異越巨大;而同樣地,人生也是越到老年,想要改變就越顯得舉步維艱。七個角色在跨出了第一步之後,並非各個都能夠成長。有些的確找到了自己過去從來沒有發現的才能,但有些仍然要退回原本的生活才快樂。雖然以伊芙琳(茱蒂丹契飾)視角撰寫的旁白多半偏向改變、成長的一面,不過在故事裡倒是對不同的選擇皆給予了一定的尊重。

2012年5月15日 星期二

台灣電影有病,但是不要密醫

半夜三更,欣見《工商時報》出現「〈為國片把脈〉-亂象不除 國片產業復甦牛步」此等奇文,真是提神醒腦。不得不說這位朱鳳崗也是國內電影的老前輩了,怎麼像晚生這般老是胡罵一通的鄉民一般程度呢?我看《不倒翁的奇幻旅程》票房雖然如此淒涼,導演倒是樂天知命,自掏腰包給弱勢小朋友看了免錢電影。倒不見此強出頭文的怨憤之情,被此妙文拖累也真是剎了林導演的一片美意。

要我說這篇文章才是真的亂七八糟,睜眼說瞎話。試問《陣頭》是有充足資金、一線紅星、聲光刺激還是以愛情故事為主軸?假如「年輕電影觀眾們,愈來愈為追尋聲光刺激感而看電影,除了有大明星的情愛故事之外,又有慢慢回到不看國片的趨勢,你只能著急而拿他沒法度。」那麼上億票房原來都是歐吉桑加歐巴桑貢獻出來的?

嫌明星忘恩負義,卻忘了《海角七號》紅了林宗仁、大大,《賽德克巴萊》又紅了林慶台、大慶。《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紅翻之前柯震東也沒有代表作品。有能力的導演拿素人也可以當明星使,倒沒見過觀眾因為沒有大咖而拒絕買單。此話倒也不是朱前輩第一次說,2011年的11月13日在同報上寫到「就以『艋舺』來說,沒有我鈕承澤的導演功力,電影會賣嗎?如果不是我李烈的人脈,強力行銷,怎能出此佳績?那我阮經天、趙又廷又擺在什麼位置?沒有我行嗎?這就是成功的背後。內部、私底下,紛爭很多,謠言也不少。終結就是我沒有分夠我該有的名與利。OK!表面上大家仍維持一個禮貌性的交往、寒暄。檯面下早就決定各奔前程。一個堅強的團隊就此煙消雲散,再合作恐怕要等大家全都落魄時。」我說原來鈕承澤、阮經天、趙又廷這一年多來都很落魄,只好大家再來愛一愛了。前輩苦口婆心,但把脈象論病灶的時候似乎把錯腕了吧?

嫌創投不肯分餅,爭議不斷的錢人豪好歹也能一人一萬集資出《棄城Z-108》(內容好壞另論),您老或許輩份有了實在不屑為此乞丐之行?更厲害的是說發行公司「拿你的片子墊檔,宣傳敷衍一下」喂,九把刀說福斯為了應付《賽德克巴萊》,還幫《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策劃一星期口碑場,他們「敷衍」一下就掀起網路混戰,我想片商再認真一點可能要搞到街頭鬥毆了吧。唉,我又不小心翻到2012年2月27日的同報,老前輩的文章〈少數片子不爭氣 壞了一鍋粥〉中寫著「在台灣的外商發行公司,不再小覷台灣製造、也加入『爭取』發行的行列。數量、檔期、票房、類型、今年的台灣電影、史無前例創下多個意外」如今翻臉不認的速度如此之快,實在要注意記憶狀況了。

電影圈的種種險惡我看不是別的,就是胡亂把脈、憤世嫉俗。全文唯一有真知灼見的一句話就是「台灣電影想真正復甦,就不能讓這些後浪死在沙灘上」因為後浪們還得加把勁,讓一些該X前浪早點汰下去而已。另外《工商時報》你們嫌稿費預算太多,不找些顛三倒四的專欄作者很難消化的話,可以與本人聯繫開個〈餵國片吃餅〉之類的專欄,本人收費更為低廉而且沒什麼道德概念,鐵定不會跟反旺中的蛋頭學者互通聲氣的。

2012年5月13日 星期日

主題看不見,就是不存在-評《白天的星星》

《白天的星星》電影海報
2012年的母親節,放眼望去許多產業仍把握這個理由好好的拼經濟,打著愛媽咪的旗號鼓動消費慾望。相對來說,電影業倒是在這個節目沉寂,除了《夏天協奏曲》的導演黃朝亮新作《白天的星星》歌頌母愛之外,再也沒有其他相關的片子上映。可惜的是,即使獨佔這個主題,東拼西湊的劇本、單調乏味的運鏡加上呆板的情感表現,若是真的帶媽媽看這樣的電影,實在很難說是個慶祝母親節的好方法。

《白天的星星》並不能算是從頭到尾都失敗的電影,至少開頭的倒敘曾經給過這部電影力量。女主角阿免(林美秀飾)用拙劣的英文,艱辛地說著「我有罪」,罪從何來?又為什麼要用不熟悉的語言來做懺悔?兩個問題很快地勾起觀眾的好奇心。而後即使在好長一段時間內,翻來覆去就只建立了阿免慈悲心腸的形象,還有她對此形象的難言之隱外,就再也沒有漸進式地拋出線索,讓觀眾去慢慢建構這個角色的背景故事,然而至少在開場戲的力量下,還能讓人保持著興趣,想了解這個近乎活菩薩的聖人罪從何來。

但是在這個謎底被揭開的當下,帶來的不是情感的高潮,而是一堆莫名其妙。倒不是因為理由太牽強,也不是林美秀的演出不夠入味,而是因為前頭發生的事件與這個謎底的關係都微乎其微。情感一下子對失怙孩子的遭遇嘆息、一下子為失愛的外國人悲傷、一下子又感動於山地部落的純樸敦厚,然而,偏偏沒有一項事件的主題被指向母愛。長長的時間被編劇虛擲在無關緊要的鋪陳上,無法對情緒形成蘊釀的效果,而更慘的是後頭劇情尾大不掉,還把主題突然轉換到米多力(陳慕義飾)的深情付出上,讓觀眾情感的認同益發地渙散。

當然,一個可能的解釋是:這個片子本身並不只想刻劃母愛,而是想陳敘每一種情感都有可能像白天的星星,「看不見,但依舊存在」。這樣的解釋要避免掉「離題」的指控都嫌勉強,更無法當成故事散亂的藉口。一方面,開頭的鋪陳如此具有張力,觀眾必然會以免姨的故事當成主題,硬要把主題解釋成各種情感,實在有點不分輕重;另一方面,眾人的故事之間的關係幾乎沒有任何的交錯,如果一定要把這個主題擴大到所有的情感都適用,至少也必須設定吉米(紀亞文飾)與米多力是在探索免姨的過去時,不得不透露出自己的過去,這樣才能讓毫無關係的故事得以環環相扣。但結果電影裡把這些故事用獨白、獨思的方式一個個單獨地告訴觀眾,洋洋得意地炫耀了劇本寫作者全知的能力,卻失去了讓電影擁有張力的可能。

更不用說,電影裡還多出了多少無謂的枝蔓。例如小薰飾演的莉慕伊,一個年輕女孩願意待在山裡為自己的文化努力,重視母語更勝於英文,種種特殊的設定怎麼看也不會像是個花瓶,甚至連跟吉米的情愫都產生得沒頭沒腦。國小校長戲份比起莉慕伊多了不少,偏偏只有少少的功能性,完全看不出來給他那麼多鏡頭的必要性何在。他們背後若有故事存在,就應該充分地利用,作為讓主角的故事前進的力量;他們若沒有什麼故事,那就應該裁掉、整併讓主線明確。總不會編、導打算聯手告訴我們:這兩個角色的背景也是「白天的星星」,看不見但依舊存在吧?

想要設計高潮已經沒有力量,而鏡頭的運動更把這部電影的節奏拖入無底深淵。黃朝亮的電影語彙裡,好像只剩下一種方式來做為段落的結尾,就是空鏡、空鏡、再空鏡。苗栗的山林的確清幽神祕、千變萬化,但是高明的寫景必須以情入景。吉米望月思愛人的橋段雖然是陳俗之套,至少還能讓人理解其用意;不過三不五時就仰望一下參天林木,又缺乏前後文的呼應,那麼要說這是留白、讓人思考,還不如說是拖時間、讓人出戲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