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4日 星期六

又混又天之《混混天團》


很不客氣地說,這真是個又「混」又「天」的電影。

「混混」加「天團」為這個故事帶來什麼新的東西?我想了半天,想不出來。范逸臣的樂團從頭到尾跟混混的生活沒什麼交集,他所處理的問題──友情、愛情、麵包,也通通都只是自己的問題,根本沒有對立威廉這個混混有任何的反饋。兩個人的情感交流只能算是立威廉單方的一廂情願,而且也不是基於對范逸臣音樂的感動,只是基於他對童年時光的緬懷。左看右看,兩個不同題材的東西結合得鬆鬆散散,如何能讓觀眾的情感投入其中呢?

以戎祥的胖胖堂樂團來寫個故事,似乎還更有趣、更切題、更新鮮一點。

的確,電影本身笑點不少,甚至有些我也辨不清是笑點還是亂搞了。比方說,T家速食店的員工提著M家的提袋,還說是趁店長不在時炸出來的(果然嚴重到要趁店長不在);比方說,兩場下得莫名其妙的雨;比方說,摩托車摔車之後會自行爆炸(讓我想到「流言終結者」);又比方說,比《艋舺》裡萬華群毆還更跟花拳繡腿的打鬥。但是這些亂七八糟、零零落落的東西,最後到底組合成什麼?

也許很多人覺得《海角七號》的劇本也很鬆散,不過好歹林宗仁「幹,我是國寶」的笑點蘊藏了老人家要舞台的辛酸,也給了他擠上海角舞台的強烈動機,和成名時讓觀眾滿足的理由;反觀《混混天團》裡唱歌仔戲的老人家們出場搞了半天的笑,可是觀眾看不見傳統戲曲掙扎的落寞,當然也感受不到搖滾結合歌仔戲有什麼動人之處。

我只能說,錢人豪是個很好的廣告跟MV導演──滿屋子的綠茶瓶跟沈玉琳故意搖了兩下山茶花讓我記得清清楚楚,可是樂團裡到底誰家是幹什麼的,要回憶還得多花點腦筋;音樂的音量、迴音、背景干擾調得一模一樣,根本不分是要表現現場實際聽到的聲音,還是為了帶動情緒才做的配樂。如果當成「電影」來看呢?多線劇情跳接得莫名其妙,難以理解事件為何要這麼排序;莫名其妙的串場角色來來去去,把原本就已經不夠鮮活的主角搞得更加無趣;不合時宜的口調、方向感混亂的運鏡、毫無說服力的演出方式、欠缺思慮的角色生活環境……不曉得這些問題,是否又能有個「電影公司」出來背黑鍋。

最後,夢幻一點好了,來談談夢想。這電影唯一強調出來想要感人的點,就是對夢想的堅持。不過通片裡人人都把音樂當夢想,那麼是不是該讓音樂對人的意義各有不同?老是把「音樂」、「Rock」掛嘴邊,實在只會把它們廉價化。套句星爺的詞,「夢想是要供在心裡面尊重的,像你這樣整天掛在嘴邊講,毫不介意,你是何居心?」把音樂當夢想,麻煩請演出來,別光靠台詞講;就算要講,也麻煩多變化一點,跟女孩子說情話如果永遠都只會「我愛你」,久了也是會膩的。


2010年4月12日 星期一

《珍愛人生》的兩個女人

《珍愛人生》海報《珍愛人生》(Precious)談的是一個貧窮非裔女性如何反抗命運的故事,「貧窮」、「有色人種」、「女性」三者身份相對於資本主義的、白人的、男性沙文的傳統美國社會來說,都是處於弱勢族群的角色,鮮明的弱勢者符號,也幾乎註定了觀眾必須施予同情的角度。幸而導演李‧丹尼爾斯 (Lee Daniels)用割裂的剪接以及仿紀錄片式的鏡頭晃動或拉近/拉遠,稍稍冷卻了濫情的可能。不過,我並不僅僅因其較為收斂的氣氛營造而感到滿足,而是試著想要在這個人奮鬥史之中,看見更多的意義。值得慶幸的是,這個貪婪的要求,在電影對於旁支人物優秀的形象塑造下,竟也順利的獲得滿足。

在《珍愛人生》中出較有戲份的角色幾乎都是女性,尤其圍繞在主角身邊最重要的幾個人物:由莫妮卡(Mo'Nique)飾演的母親、由寶拉巴頓(Paula Patton)飾演的語文教師,更是各自代表了一方的勢力,在女主角珍愛(Precious,嘉柏莉西迪貝 Gabourey Sidibe飾)的身上,展開一場權力的拉鋸。這幾個角色的演出,交織出更精彩的圖像。

父權社會中賦予男性征服、佔有女性(以提供「愛」與「照顧」做為包裝)的權力,使得珍愛的母親失去保護女兒的勇氣;而顢頇的社福體系對於個案訪查的工作,既無能為力又虛應故事,更造成珍愛悲慘人生的延續。由此可見,珍愛面臨的境遇,是整個結構的壓迫,而不是個人運氣的不佳。既然是結構的問題,勢必不只有一個人會面臨相同的處境。珍愛在文學課堂上的同學們固然同樣是體制中的受害者,其母親以及語文教師──這兩個牽動她生命的長輩──其實也都碰到「如何去面對體制壓力」的難題。她們對於生存之道選擇的差異,也造成了後來截然不同的境遇,而以她們為首的兩個場域:家與寫作班,也呈現了極為相異的氣氛。

《珍愛人生》劇照:莫妮卡 Mo'Nique、嘉柏莉西迪貝 Gabourey Sidibe
毫無疑問地,直到最後一場大告白之前,珍愛的母親在電影中並不是個討觀眾喜的角色。單單見她好吃懶做、指使女兒,甚至是連珠砲般還帶有節奏感的長串俗話狂飆,都在電影敘事偏向主角立場的情況下,通通被歸入反派的形象中。然而,在最後她對著社工與女兒一場憤怒揉和著悔恨的宣洩,卻幾乎又激起了觀眾的同情。導演在這場戲的鏡頭處理上,幾乎與珍愛向社工吐露家庭實情的戲差不多,也就是說,雖然珍愛的境遇極大部分可以歸咎於母親的責任,但是電影並未對兩人進行道德上的揚抑褒貶。這種冷漠的觀察角度除了避免過於濫情的目的外,其實也可以解讀為對珍愛母親境遇與行為動機上的同情,沖淡掉了對其行為後果的譴責。

珍愛的母親在面對體制壓迫並非沒有憤怒,但是在行動的策略上,她卻試圖由體制內的方式爭取自己的空間。當她面對丈夫行逕的忍氣吞聲時,代表的不是默許,而是為了確保得到男性照護的羽翼而做出的交換。而悲劇的是,這樣的策略非但無法奏效,同時還使得她自己也成為壓迫體制的一部分。所以,儘管珍愛的父親在鏡頭中出現的極少,但是他的存在仍然嚴重地干擾著這對母女相互理解的可能。珍愛的母親不斷地動用她的權威身分來規訓女兒,宣洩的是她對女兒性吸引力的憎恨;而珍愛也因著父親帶給她的身心創傷,永遠失去了與母親和解的可能。

《珍愛人生》劇照:嘉柏莉西迪貝 Gabourey Sidibe、寶拉巴頓 Paula Patton
面對母親的規訓,珍愛的反抗之路是由寫作的學習開始的,而給她這份武器的語文教師蕾恩小姐(Ms. Rain),自然是與她母親站在完全相反的立場。非常有意思的地方是,在膚色上蕾恩小姐與珍愛的母親同樣是有色人種,但是在性傾向上,她卻是個女同志──一種可以完全與「渴求男性」劃清界線的身分。我無意聲稱對父權的反抗必須如此絕對,而是將它讀成一種象徵。這種激進的絕裂使她一切行事都剛強而自主,反而能為自己掙得應有的尊嚴與生活空間。

在蕾恩小姐的帶領之下,一對一教學(Each One Teach One)寫作班儼然是個小小的反抗軍。這個班級的成員幾乎都是女性,只有一個鏡頭偶然出現男性學員的影子,而且他還沒有其他的戲份。這些學員們將照顧珍愛的男護士「虧」到羞赧無言,展現了與現實世界倒置的性別權力位階,由此看出這些「惡女」如何跳出了父權的規訓;而她們之間由對立走向親密的關係,和珍愛與母親之間日益嚴重的對立相比,又彷彿是女人應該如何對待女人的深刻寓言。

從珍愛家與寫作班的對比中,顯示出珍愛的人生不僅只是一個力爭上游勵志故事,也可以看成一卷女性運動的面面觀。而從這個角度切入,來看嘉柏莉西迪貝、莫妮克不符時下對女性外表審美觀感的造型時,似乎又有了另一種意義。


2010年4月7日 星期三

矛盾的靈魂─評《一頁台北》

《一頁台北》海報《一頁台北》上映的時間在清明節前後,而台北的天氣也很配合節氣,開始鎮日雨紛紛了起來。電影院外的柏油路濕漉漉地,而進了影廳之後,才發現濕漉漉地柏油路映上各種路燈、霓虹燈的反光,就成為屏幕上演出的舞台。在現實中,潮濕的天氣往往是台北被人所詬病的理由之一,不過在電影中,這景緻反而營造出鏡花水月式的浪漫氛圍──師大夜市、大安森林公園、榮星公園,或者是其他台北的大街小巷,都是真實存在於這座城市的某個角落,然而在電影裡,我們看不見這個城市的髒亂與陰暗、聽不到旁邊的喧囂與煩擾。可人的女孩郭采潔與高雅的配樂取而代之,給台北打造了另一種風貌。

但我並不因為這樣的觀察,而認為《一頁台北》不配掛上「台北」之名,因為從精神上來說,這部電影真是徹底反應了台北這座城市的靈魂。

這要先從電影裡的「劇中劇」開始談起。片中好幾處有電視的戲,劇中人都不約而同地看著同一頻道的鄉土狗血大戲。片中有槍、有巴掌、有呼天搶地的台詞、有浮誇的表演方式,讓黑道老大豹哥(高凌風飾)邊看邊笑罵「哪有這種事」,也讓影廳裡的觀眾對於這種作品提供的「美感」發噱。然而,這些對於鄉土劇的種種嘲弄,拿來評判《一頁台北》會變成什麼樣子呢?電影裡一樣有著警匪追逐或爭風吃醋的狗血劇情;柯宇綸、張孝全、姜康哲以及一干黑道混混的表演,同樣也浮誇而刻意。然而電視裡的鄉土劇成為無聊、低俗的平民娛樂象徵,而電影卻把自己的劇情渲染成雅緻的浪漫小品,就連幾句俗話都說得溫文儒雅。

《一頁台北》劇照:姚淳耀、郭采潔這種矛盾的對比,把台北自高身價的城市性格表露的一覽無疑。這個城市其實充斥著極大量從外地尋夢而來的遊子,但是「台北人」對於其他縣市的鄙夷又那麼惡名昭彰。正如同電影引用鄉土劇來自嘲一般,台北引以自豪的高雅氣息,實際上又有多少不是外地那些土味兒生活的包裝呢?我很難斷定這種台北靈魂的精彩展現,是來自身兼編、導的陳駿霖縝密思索後的有意為之,還是在台北住久之後潛意識的無意流露,可以肯定的是:《一頁台北》中虛假、美化的片段,恰似透過諧仿的方式,不著痕跡地揭穿了這座城市的真面目。

看透這一點後,這部電影非但可以掛上台北之名,甚至也只能掛上台北之名。而那些不合理的、太斧鑿的劇情轉折,也變成自成邏輯的安排了。然而,《一頁台北》真正讓我喜愛的地方,倒不是這種台北靈魂的深刻呈現,而是在於其穿插笑料的方式。這幾年來的國片為了吸引觀眾,免不了都要安排笑點,然而這些笑料的安排總是需要一些有爆點的演出或台詞來輔助,常常讓各種類型的電影都莫名其妙地變成喜劇片。然而《一頁台北》的幽默總是藏在平凡無奇的台詞與表演之中,就像姜康哲與黑道人物相處的兩場戲,他只要維持平凡的表情,加上幾分天然呆的台詞,幾乎沒有起伏的戲也可以逗得人捧腹。這種高段的幽默,是我個人希望將來還能在國片裡看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