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30日 星期一

「聽」見電影:《聲色盒子:音效大師杜篤之的電影路》介紹

《聲色盒子:音效大師杜篤之的電影路》封面 先自我揭示一下,這篇文章是應出版社的邀請,特別為書籍的行銷所撰寫的,簡單地說,就是廣告。不過很不幸地沒有廣告費拿,只有在出版日前先讀到內容的優待──而且只是讀影印紙列印出來的試讀書稿,不是圖文並茂、印刷精美的原書。我願意替這本《聲色盒子:音效大師杜篤之的電影路》推銷,並不是在出賣筆墨,而是為出版業者能將眼光關注到導演以外的電影幕後技術人員感到高興。

《聲色盒子:音效大師杜篤之的電影路》是杜篤之的傳記,但是在章節的編排上,卻不太像一般傳記,總是以編年的形式,一段一段劃分出個人年表上的「朝代」,然後逐段敘事。書中頭幾章描述了杜篤之成長、學習與步入婚姻的過程;尾章則談到他近來的成就與規劃。除此之外,大段的篇幅反而像是紀傳體一樣,從杜篤之與眾家導演合作的過程,來認識這位台灣音效大師為電影注入了什麼樣的靈魂。

且讓我把這些導演一字排開:楊德昌、王家衛、侯孝賢、魏德聖、鍾孟宏、鄭有傑。有經典大師,也有年輕新秀。楊德昌的創作從1980年代到20世紀末,魏德聖、鍾孟宏、鄭有傑則在21世紀初才有自己執導的長片躍上影廳。30年是整整一個世代的差距,而兩個世代的導演都要靠杜篤之來為電影發聲。這固然反應了台灣電影產業的貧瘠,養不出多組的技術人員做良性競爭;但幸運的是,這樣的環境造就了杜篤之的豐富經歷,也讓讀者從他的故事裡,一口氣就能看見台灣電影的革新與傳承。

當然,閱讀台灣電影史只是一項意外的收穫。書中詳細紀錄下杜篤之工作的經驗談,看似繁瑣,卻讓讀者身歷其境地明白了音效師的工作內容。

電影評論向來很難處理聲音的部分。一般觀眾只能評論劇情合不合理、精不精彩,演員的演技是否能說服人;較專業的影評能剖析文化議題、看見鏡頭美學、挖掘電影掌故。然而,對聲音的處理,影評甚少討論,就算有,也多半是談容易引導情感的音樂部分。每年電影獎頒發最佳音效,得獎者台上歡欣,觀眾台下卻多半是一臉茫然、難窺堂奧的。看完本書最大的收穫是,可以了解原來音效不只是在恐怖片裡可以嚇人、在武俠片裡可以助威而已。一個小小的走路鏡頭,杜篤之鉅細靡遺地談麥克風該如何架設、如何切換、如何處理環境音打造空間感……這才明白即使在寫實片、文藝片裡,那些聽似自然的音效,其實也是經過多少設計,才能騙過觀眾的耳朵。

本書的作者張靚蓓,是資深的媒體人、作家、影評人。曾經寫過《鏡頭下的愛情》、《十年一覺電影夢》、《不見不散:蔡明亮與李康生》、《夢想的停格──十位躍上世界影壇的華人導演》等電影專書,也是甫才結束的46屆金馬獎評審委員之一。長年寫作累積起來對華語電影的了解,使其訪問、書寫上都能深入淺出。在她生動的筆觸下,讀者既能在零碎的經驗談中獲得趣味,也能在不知不覺中勾勒出一代電影音效大師的形象。

《聲色盒子:音效大師杜篤之的電影路》由張靚蓓著,大塊文化出版,ISBN 9789862131459。預計12月初上市。可參考以下連結:
大塊文化網頁介紹
博客來書籍館商品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