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3日 星期三

緊迫有餘,鬆弛不足─評《殺人犯》

《殺人犯》海報坦白說,《殺人犯》中導演著力最深的角色心理刻劃,擺在香港大量黑幫與警察的電影中,並不算是多麼特別的突破。然而,為了堆疊出那份編、導想像中最沉重、最黑暗的心理狀態,導演幾乎完全放棄了烘托的技法──於是拍出了一部演員累、觀影者也累的冗長囈語。而那份沉重、黑暗的人性,也顯得駭人有餘、震撼不足。

《殺人犯》裡展現的人性黑暗是否過度,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並不適合做為評價這部電影的原因。不過,在劇情節奏的掌控方面,就顯得過度壓迫,缺乏適當的起伏。主角凌光(郭富城飾)陷入殺人案的疑雲之後,面臨的壓力來自三方面──警局同事的懷疑、妻子希愛(張鈞寗飾)對其情緒的不諒解,還有自己對自己信心的喪失。在這三個層面的處理上,也各有事件展現衝突發生後,凌光不得不退縮、隱瞞,以謊言維繫自我的進退維谷之境。可惜緊迫有餘,鬆弛不足:警局線中阿鬼(張兆輝飾)對凌光的友情與信賴未被深入表達,以致衝突爆發之後少了幾分悲劇的味道;希愛對於凌光的信賴雖然有所展現,但是由於一出現就是極端血腥的場面,在前後都有鬥狠的戲碼夾擊,撼動人心的蒼涼感不見,令人作嘔的畫面也因為長時間情緒緊繃造成的疲乏,而失去了力道。

並非我要刻意地忽視凌光家庭生活的戲碼。希愛這個角色連同張鈞寗的表演雖然失之扁平,然而其溫婉、柔弱的形象確實有可能為劇情帶來幾分舒緩的機會。只不過在劇情的編寫上著力不深,每次家庭生活的吉光片羽裡,編、導念茲在茲的,盡是希愛對於養子仔仔(譚真一飾)的迴護,以及母子間與凌光的對立。這麼一來固然顧及了劇情在謎底揭曉時的合情合理,卻也犧牲掉了對觀眾情緒更精確地挑撥。

《殺人犯》劇照:郭富城
單單只是劇情的節奏失序倒也罷了,但是從運鏡手法來觀察,周顯揚顯然過度地執著於郭富城的表演,讓畫面變得單調而缺乏張力。當然我願意為了郭富城的演出鼓掌叫好,且不論近年來有了《父子》、《三叉口》等等成績,這樣的演出是否還令人驚喜;至少在後半段導演發了瘋似地採用半身與特寫鏡頭時,郭富城還能夠在長時間的細節表演裡,為相同的情緒表現出不同的層次。只不過,由於內心戲的鏡頭過度堆疊,郭的表演也只能在情緒上不斷地加碼,終於造成最後用力過頭、匠氣十足的結果。這對於演員來說,乃非戰之罪也。


2009年9月14日 星期一

一廂情願的困局─評《帶我去遠方》

《帶我去遠方》海報看到《帶我去遠方》由吳念真導演擔任監製,讓我在事前對這部電影信心滿滿。雖然非他親自執起導筒,但是其擅長的閒話家常,應該或多或少能讓其所監製的作品,也能擁有平易近人的親切感。這樣的期待並不算是錯誤,電影一開場,阿桂祖母(梅芳飾)跨越好幾個鏡頭的嘮叨聲,就質樸地叫人會心一笑。

然而說故事的手法是一回事,故事如何又是另一回事。除去平易近人的風格以及美輪美奐的風景攝影,《帶我去遠方》呈現的是一個極讓人困惑的故事,甚至比過往飽受普羅觀眾遺棄的藝術電影還要令人費解──因為這種困惑並非來自於意象的晦澀難明,而是電影本身在主題敘說上的雜亂無章、支離破碎。所以,在情感上沒有被它掀起波瀾,在理智上也很難思考其所欲寄託的寓意為何。

頂著金鐘編劇的光環,傅天余在這部自編自導的大螢幕處女作裡顯得過份一廂情願。為了塑造「帶我去遠方」一語中渴望出脫的感受,電影中處處可見導演試圖為阿桂塑造出一場困局。然而,在困局的設定上故事卻出現了嚴重的人格分裂──究竟阿桂想要去的遠方,是一個「無人會歧視色盲的色盲樂園」、還是「可以和阿賢雙宿雙飛的甜蜜之地」?

既然設定為「色盲島」,以前者作為理由比較合理,然而阿桂因為色盲而遭受的傷害僅限於童年,並且當她自得其樂地透過墨鏡看見她眼中「彩色的」世界時,影像上已經讓她放下一切。加上少女阿桂(游昕飾)出場時,所有情緒的起伏都僅受愛情線的牽動,色盲招來的明嘲暗諷對她而言彷彿已若耳邊風。於是,這項天生的障礙難以構成強烈的出走理由。不過,若因此對斷是愛情的失意使她更在乎阿賢對她的許諾,又顯得關於這個島的背景設定毫無意義。兩條線各自為政的結果,使得這場困局徒有氛圍,卻沒有強大的驅力,以致於阿桂為逃向遠方所做的努力、墮落、救贖與超脫,都顯得漫無目的。而她在阿賢病床旁的怨懟,就變成純然孩子氣了。

《帶我去遠方》劇照:游昕
若要堅持原有的設定與故事走向,又要解決這樣的兩難,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在劇情的設計上,要能夠讓色盲與愛情之間能夠擁有緊密的關聯。而回想電影的開頭,鏡頭帶著繽紛的彩色水晶珠,被阿桂撈起來,如寶貝似地裝在玻璃瓶中,要現給阿賢看。由片頭特寫的精心畫面設計、阿桂在鏡頭前不斷把玩瓶子的明顯動作,以及阿桂祖母在台詞中特別提及這項寶貝來看,這項道具的出場並非隨意為之;同時,彩色水晶珠既可在愛情線中做為信物,又能在畫面上暗示阿桂色盲的異狀,可見其中必有經過精心設計,要做為統合兩線的關鍵。如此隆重出場的伏筆在後面就消聲匿跡,劇本思路的不清昭然可見。

當然,讓人感到困擾的地方不止於此。例如寫實風格的片中突然插入的動畫──效果的不佳還能以預算問題體諒,但是選擇調性如此突兀的方式才能呈現簡單的情緒,似乎也展現導演在影像掌握功力上的生嫩。只不過,在主幹都已經散漫無章的情況下,這些技術性的問題倒不是最先需要檢討的問題了。


2009年9月1日 星期二

無聲的真心話─《聽說》

《聽說》海報如果2008年的台灣電影史是屬於《海角七號》的章節,今(2009)年的影史理應給《聽說》一個大大的篇幅。儘管有《爸,你好嗎?》與《不能沒有你》在前,以其優良的口碑暗暗累積票房的能量,但是其沉重的氛圍在多災多難的當下台灣社會裡看起來,不免有些不可承受。而在好萊塢滿檔的動作特效包圍之下,輕鬆、幽默的《聽說》恐怕是進電影院放鬆、抒壓的最好出路。

但是我對於《聽說》的信心不僅來自於這些外在的因素,其實早在得知本片是由鄭芬芬導演執導之後,我就不免想起2007年在《沉睡的青春》裡,與鄭式浪漫有了一場意外的邂逅。儘管《沉》片的票房不佳,許多影評人也針對其中的技術問題給予嚴厲的檢視,我對於該片的讚譽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來都得不到支持,然而我深深相信這樣的說故事人不會永遠找不到聽眾。

至少在看見《聽說》上映首日滿場的觀眾、聽見放映時不時傳出的哄堂大笑之後,我想我兩年前不是看走了眼,而是提早預見這一天的到來。從《沉睡的青春》悲傷緩慢的步調轉為《聽說》歡樂輕盈的節奏,故事的外貌更加平易近人,然而浪漫感人的台詞仍在、觸動人心的象徵依舊精彩。就連最令人擔心的,以「聽障者」做為主角、以「手語」做為主要溝通方式,會不會造成電影過於安靜、過於沉默的問題,都在俐落的場面調度與演員們精彩的演出中,化為杞人憂天的範例。

《聽說》劇照:彭于晏、陳意涵
在鄭芬芬導演的鏡下,我看到的一直是直來直往,不喜於拐彎抹角的性格。就像《聽說》裡的對白一樣直來直往、沒有太多的弦外之音。雖然繁複得教人不易背誦起來反覆吟誦,卻也不會因為其漫長的篇幅而感到冗贅。不管是天闊(彭于宴飾)又冷又痴的森林水鳥論,還是秧秧(陳意涵飾)怒斥天闊的話語如何道盡聽障者的心聲,意淺情真的對白總是用最簡截的路徑擊中動人的核心。不玩國片常見的機鋒,卻讓人更被其巧思所攫獲。這樣的性格恰巧與《聽說》的故事不謀而合。雖然「聽障」這件事似乎會造成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阻礙,然而故事中所展現的,卻是由於這樣的事件,讓人與人之間能夠、或是必須,用更直接的方式,來傾訴自己的情感。

秧秧說聽障者看不見時,就會沒有安全感。其實就算耳聰目明的人,又何嘗不希望在人與人的相處之間,能夠永遠開誠布公的相對呢?當然,現實生活畢竟不是浪漫童話,許多時候我們有苦難言、有愛也難言。《聽說》用無聲的方式替我們說出了心底的話,這或許正是其如此打動人心的祕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