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8日 星期一

人與環境的雙人舞─評《瓦力》

《瓦力》海報大音希聲,這個道理在皮克斯動畫《瓦力》(Wall-E)中真可以說是徹底的被體現。除了主要的機器人角色之間言語並不多,全然透過動作在表達兩人之間的互動之外,看似簡單的劇情,實際上卻有個完整的結構,蘊藏了更深層意義。

《瓦力》的故事有兩個主要的角色,發生在兩個主要的空間,而同時也有兩個主題線在進行。若將這三個層面串接起來,可以構成兩個鏈結:第一條是「瓦力(WallE) ─地球─了解愛情」,第二條則是「伊芙(Eve) ─太空站─完成搜尋使命」。隨著電影劇情的前進,這兩條線之間也不斷相互糾纏、迴旋,然後如同太空站的電腦解釋的「舞蹈」那般,構成這整部電影極為優美而和諧的節奏。

瓦力與伊芙之間的情感表達非常簡單,只是牽牽小手,就彷彿已經會讓兩個「人」臉紅心跳。不過若要仔細品味這段感情的意義,倒是可以從許多方向聯想,而有各種不同的解讀。

我所聯想到的是,瓦力與伊芙各自代表的,就是自然與人類。瓦力樸拙的造型、滿身清不完的塵土、孤獨的消化人類所製造的汙染,加上又住在人類背離的地球,讓這個人造味頗重的機器人,也有了那麼一點大地象徵的味道;相對的,伊芙高科技、簡捷的造型,就像是人類追求的易於管理的秩序,而她一感到威脅就予以鏟除的火爆脾氣,其實也像極了過去以人力改造(不順心的)自然的粗暴思維。

應該所有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難免會聯想環保的思維;然而透過將瓦力與伊芙做這樣的解讀之後,《瓦力》的環保思考才能內化成一種精神、一種思想,而非只是表面「不要製造垃圾」、「不要過度放縱慾望」等等枝微末節。瓦力對於伊芙的迷戀,其實就像是環境對於人類長久而溫柔的包容;而伊芙對於瓦力,則必須在驀然回首之際才發現他的用心。《瓦力》中揭諸的環境理念,應該是放下人類的身段,親近自然並與之和諧共處的。這一點除了透過兩個主角之間的象徵展現出來之外,太空站艦長對返航態度的轉變,正是從正面演繹出這樣的思考。他和伊芙同樣是在無意之間,透過螢幕影像重新認識、理解,並愛上了環境所贈予人類的一切,兩相印證之下,環境倫理的思維表露無疑。

《瓦力》劇照從這個脈絡出發來觀察,本片在討論人與環境之間的阻礙時,無疑地將人們對秩序的掌控慾望列為禍首。太空站的世界可以說是追求秩序的極致,一切都在軌道上運行,不容許脫序的出現。瓦力進入太空站之後,帶來的就是各種脫序;除了自己搞亂了交通、放出了許多故障機器人外,還感化了兩個人類,讓他們做出違反規定行為。伊芙在程式上對任務的執著,原本也屬於這個大秩序的一環,而正由於瓦力無意間害她成為脫序的、要被追捕的對象,才站她有機會進入太空,與瓦力在共舞之中首次有觸電的感覺。當然,對秩序的最大控訴,莫過於將盡忠職守的自動機器人變成片中唯一的反派──儘管固守成規導致災難的程式在電影史上早有不少先行者,然而在《瓦力》之中,卻由於其他劇情的鋪陳,讓這個角色有了不同的意義,不再是對於人類思考能力的頌讚。

雙人舞雖然是由兩個人共同表演,但是兩個人的舞步與肢體,必須緊密的結合互動,才能舞出完美的姿態。《瓦力》的成就除了對愛情、對環境問題,能以幽默而簡單、雅俗皆共賞的方式表達出來之外,兩項主題完美結合闡述出的理念,才是更深刻、更值得玩味的所在。《瓦力》就是一支人與環境之間的雙人舞,舞得如此浪漫、舞得如此美妙。

《瓦力》劇照


2008年7月27日 星期日

狂想曲還是瞎攪和?─評《刺客聯盟》

《刺客聯盟》海報《刺客聯盟》(Wanted)預告裡的特異能力、特效動作以及殺人快感全都是幌子,實際上這部電影走的路線比較類似《史密斯任務》(Mr. and Mrs. Smith),以動作特效包裝一個再尋常也不過的生活故事。《史密斯任務》裡談的是夫婦間相處的種種問題,而《刺客聯盟》無疑是上班族小人物的一首狂想曲。

主角衛斯理(Wesley Gibson,詹姆斯麥艾維 James McAvoy 飾)一登場,就是資本主義社會中基層員工的基本典型──沒有自我、失去生活目標、整天庸庸碌碌,並且被上司盡情地壓榨,而他也為了搜尋引擎上找不到自己的名字而焦慮著。這麼一個事業、感情都極窩囊的小人物,難免要幻想自己有特殊能力、可以成為救世的英雄。於是,衛斯理莫名地被拉入刺客聯盟,發現自己的病痛居然是超能力的展現,以下種種情節自然都可以視為這種小人物狂想曲的投射了。

然而,我不知道是否為了忠於小人物狂想時的天馬行空、毫無章法,《刺客聯盟》的故事線還真是隨興所至,比阿甘母親的巧克力還充滿各式各樣的意外。電影裡總是可以在完全沒有鋪排與暗示的情況下,突然送給觀眾一份大大的驚奇,一下子是螳螂捕蟬式的奇怪命令、一下子是發現自己認賊作父的憤怒混亂、一下子又來點為了理念而犧牲生命的悲壯血祭,最後補上一段以牙還牙的成功復仇。

這麼多的劇情摻雜在一起,本來是任何一項能充分發揮的話,情緒的渲染力都可以輕易地擴散開來。可惜電影中所展現的狀況卻是,所有的劇情散漫而亂無章法,讓所有其中埋藏的衝突只能走馬看花式的曇花一現。「殺一人、救千人」的道德衝突未見有何深刻的討論,依靠神諭或人為判斷善惡的疑問也未加探究。於是,最後幾近瘋狂、毀滅性的結局就顯得格外造作;當觀眾無法感受到人物內心的洶湧震撼時,只能對這麼極端的行事感到不解與錯愕而已。

《刺客聯盟》劇照:摩根費里曼我並無意要求這部電影必須非得注入多麼深厚的哲學辯證,而是認為《刺客聯盟》在劇情的處理上應該更有一致性。如果這個劇本純粹想發揮呆伯特(Dilbert) 式的上班族心聲,應該更著重處理每個情節與辦公室生活間的對比;如果要討論相信宿命亦或人為的選擇,那麼也許可以增添一兩段被殺者的故事,慢慢製造主角心中的懷疑與衝突;如果要刻劃父子之間繼傳承又敵對的複雜心理狀態,那麼父子交鋒的場面可以安排更多的曲折。什麼都淺嘗輒止的結果,那就只能讓這部電影淪為一個平凡、無趣的故事罷了。

除了劇情主軸不明之外,另一個可能造成電影無趣的原因,恐怕還是人物刻劃上的嚴重貧乏。在《刺客聯盟》中出場的配角,幾乎個個都是身懷絕技的殺手人物,然而不管是有雙鐵拳的修理工(The Repairman,馬克華納 Marc Warren 飾)、善使刀刃的屠夫(The Butcher,Dato Bakhtadze 飾) ,還是精研器械的槍神(Gunsmith,Common飾),這些角色空有身手與名號,卻看不見性格的差異。然而,要求這些小角色立體化似乎對於編導都太好高騖遠了,畢竟連戲分最多的火狐(Fox,安潔莉娜裘莉 Angelina Jolie 飾),都難以見到冷酷以外的性格發揮。一群沒有性格的殺人機器,對說故事的人來說頗好應用,因為無論他做了什麼抉擇、行為,全都不會有不合人物設定的包袱;然而對聽故事的人而言,這樣的角色也就過眼即忘,無論演員的演出再怎麼賣力,角色的行事再如何狗血、荒誕,也難以激起心漣。

《刺客聯盟》劇照:安潔莉娜裘莉當電影的內在都一片紊亂的時候,再強大的特效與動作包裝恐怕都難以挽救,所以似乎不用再特別討論這個部分,就可以對此片下評價了。然而,《刺客聯盟》更令人感到失望的地方是,它連動作與特效的設計都有虎頭蛇尾的毛病。衛斯理與火狐初遇後的飛車追逐的確尚稱精心動魄,也有如預告片中已剪出的甩尾接人上車等等華麗的動作設計;而安潔莉娜裘莉的狠勁與詹姆斯麥艾維的驚慌失措,在這場戲中也算難得的擦出一點火花。電影後半,當衛斯理也被訓練成為頂尖殺手之後,這些創意反而全都消失了。電車頂的追逐老套之餘還平淡得無力、衛斯理以一戰百的對決只看到乏味的慢動作和小手技。如此的動作水準,連當做爆米花片都讓人感到無力。最後看來看去,本片唯一的價值可能就是讓安潔莉娜裘莉的影迷略飽眼福,看看她全裸出浴的幾秒背影而已。

小人物的狂想曲雖然本來就是隨興所至,然而搬到電影螢幕上的時候,表面的隨興應該仍要有個精確的主題加以統合,才能讓兩個小時中眾多的鏡頭構築出具有意義、能被認同的好故事。若是不能夠掌握主題,東拼西湊的結果就是讓狂想變成瞎攪和。狂想曲能滿足生活平淡的芸芸大眾心中被壓抑的脫序想法;至於瞎攪和,恐怕只能讓有閒人當作殺殺時間、聊勝於無的消譴罷了。

《刺客聯盟》劇照:詹姆斯麥艾維


2008年7月20日 星期日

混亂比邪惡更可怖─評《黑暗騎士》


恕我用比較不像影評的興奮語調說一句:沒看到《黑暗騎士》 (The Dark Knight),幾乎等於你在2008年沒有看過電影。

這樣情緒化而主觀的言論也許有違一般對影評的期待,然而,《黑暗騎士》驚心動魄的情緒渲染能力,卻足以淹沒所有理智。當然,最令人驚奇的地方在於,那扣人心弦的緊張節奏並不來自於動作與特效的賣弄,而是來自於劇情對於人性冷酷與混亂的透徹描寫,以及天才演員希斯萊傑(Heath Ledger)燃燒靈魂似的狂放演出。他所飾的小丑(Joker)幾乎壓過了蝙蝠俠,變成片中的主要核心;而本文也不能免俗地,要先從小丑的存在開始談起這部電影。

許多評論都將小丑稱之為極度的黑暗,然而我卻不能同意這樣的結論。他的所作所為應該超越了黑暗與光明,所以才能夠輕而易舉的將這兩股力量都玩弄在指掌之間。只是因為電影是將主角設定為蝙蝠俠,是黑暗中的正義化身,所以整個敘事自然站在與蝙蝠俠同樣的立場,使觀眾看到蝙蝠俠與他的正義同盟之間,在對抗小丑時的恐懼與無助,進而將小丑認定為其對立面。即使透過小丑的台詞,明示了蝙蝠俠與小丑之間的共通性,然而大多數人恐怕還是會認定,這兩個角色固然在本質上可能相似,其行事仍然是分立於善/惡兩個對立的位置上。

對主角抱以同情,幾乎是大多數導演都會且應該在電影中玩弄的魔術。然而,從劇情中透露了一些線索,還是可以找到逸出的空間,轉換另一個視角,享受另一個方向的觀影趣味。《黑暗騎士》的劇情處處也在暗示著觀眾不能如此去理解小丑:他深入黑道虎穴,能在三言兩語之間馬上樹立威勢,逼使黑幫不得不與之結為同盟,對於罪惡的勢力來說,他也同樣是個令人頭痛的存在。可以想見的是,若非蝙蝠俠將黑道逼入了死角,也許黑幫寧可與蝙蝠俠合作除掉小丑。

善/惡的二元對立通常是一般英雄片塑造戲劇張力之處,即使近年來此類故事的曲折也慢慢變得隱晦而複雜,然而像《黑暗騎士》這樣全然打破界線的方式並不多見。電影中並把這兩個面向刻意地拼裝在同一個事件或形體上──也許談到這裡,已經有人會聯想到亞倫艾克哈特(Aaron Eckhart)所飾的檢查官哈維丹特(Harvey Dent)。在爆炸慘案發生之後,他那張截然分明的臉,當然是電影中善/惡關係最驚悚的比喻。然而,除了雙面人這樣明顯的意象以外,劇中其他的重要角色也同樣都含有這兼有二元的特質,像是戈登隊長(James Gordon,蓋瑞歐德曼 Gary Oldman 飾) 就與罪犯、貪污員警之間都有些難以告人的牽連;而蝙蝠俠本身更是同時令人崇拜又憎惡的角色。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角色的善惡兩面都是同時存在的,比起《蜘蛛人三》(Spider-Man 3)中的彼得帕克(Peter Parker)一會兒黑、一會兒白的截然分明,《開戰時刻》中的混沌顯然更貼近人性。

劇情的編寫也有呼應這樣的角色設定之處,小丑在電影中製造的最後一項混亂,就是試圖利用兩艘船上乘客的猜忌,達到然人們自相殘殺的結局。在這一場戲中,罪犯與良民雙方剛好各自搭乘一艘船隻。然而這也只不過是表面上的涇渭分明,實際上,兩者的目的與處境都是極為類似的。這場遊戲的結局是小丑唯一的一次失算(雖然,小丑是否真的有所失算,其實是很個曖昧難明、見仁見智的問題),這當然可以簡單的解釋為人性光明面的體現,然而這樣的解釋卻難以令人滿意。一部大半時間都在展現人性的黑暗與可怖的電影,卻在最後決戰的時刻沒頭沒腦的來個大逆轉,這樣說起來也未免太過生硬造作。但其實人們選擇的模式在此刻突然發生逆轉,絕不是編劇為了不要打擊人們對人性的信心才手下留情,而是因為所有的劇情只有在這一刻,才展現出善惡之間同樣都在與小丑對抗的關係。

能引起善惡之間共同聯手對抗的,到底會是什麼?小丑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存在?為什麼他能令任何人顫慄?

在劇情中,阿福(Alfred Pennyworth,米高肯恩 Michael Caine 飾)就已經提醒過蝙蝠俠,小丑要的只是混亂,而不是犯罪。依其所言,則小丑的地位恐怕超越任何的人類,因為自然界能量終極的演進方向,就是趨向於混亂、失序。要說他是神靈亦或鬼魅皆可,總之人對於這樣的存在,總是難免感到膽怯。雖然眼前的世界還存在著許多的秩序,但沒有人能預料這樣的秩序是否會在某一天突然被抹消。小丑所展現的若單純只是人性的黑暗總和,那麼並不值得害怕,總有克服的可能,真正可怖的還是在於那無善無惡,而且無從對抗的混亂。《黑暗騎士》雖然終究讓蝙蝠俠逮住了小丑,讓警察開是捉「壞人」,讓正義與邪惡重回二分對抗的框架之中;但是,卻很難保證小丑並不會再度現身,再次輕而易舉的毁壞脆弱的秩序。


2008年7月13日 星期日

吳宇森的電影─評《赤壁》

《赤壁》海報《赤壁》是吳宇森的作品,同時也「只能」是吳宇森的作品。即使這是個英雄爭勝的年代、即使演員的卡司一字排開,不少都是華人演藝圈有來頭的角色,但是吳宇森獨特的美學品味卻搶走了絕大多數的丰采。從對白、故事結構、運鏡到特有的電影語言,無一不在叨叨絮絮的提醒著觀眾:你必須意識到在攝影機的背後,那一雙看不見、卻輕易操弄著這群絕代英雄的手。於是,《赤壁》龐大的歷史背景與文化因素,都只能站在一旁瞠目結舌,看著觀者與導演兩種美學觀點的相互碰撞與挫折。

對大多數的華人觀眾而言,《赤壁》對《三國演義》的歷史想像發出挑戰這件事,無疑的會成為第一個眾所矚目的焦點;然而,莫說電影、小說等作品擁有藝術創作的自由,就算是正史,三國歷史也絕非僅有陳壽《三國志》一家的詮釋觀點可以為準據。若以《赤壁》的自由發揮做為批判的準據,實在有失公允。然而,即便如此,由三國歷史衍生出來的種種經典文本,仍然難免影響了觀賞時的角度。

我必須承認的是,即使有足夠的胸襟承認任何程度的人物形象改編與加油添醋,《赤壁》的口感對於華人世界可能還是難以下嚥。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吳宇森大量而強烈的鏡頭語言,導致觀眾原本已經了然於胸的人物心理轉折,被幾近白話的方式赤裸裸、不加修飾的表現出來,一旦暗喻的氣氛不再,整部電影也就跟著失去了讓觀眾想像的空間,變成導演一人喋喋不休的塗鴉本。

電影的第一場戲──曹操挾持漢獻帝,準備揮軍南征的片段,就已經把前段所述的現象表現得淋漓盡致。曹操與漢天子之間緊張的關係,在華語文化圈是幾乎人人都所熟知的歷史背景;然而吳宇森卻精心的先找了隻鳥來埋伏筆,就算不是吳導最鍾愛的鴿子,這隻掌心鳥還是有不少片段的鏡頭,夾在皇帝與曹操之間,代替獻帝把一些胸中的喜怒哀樂全給表現了出來;而有一段重覆來回切換視角,並且高速 zoom in 的鏡頭, 更是大喇喇地明示兩人之間的劍拔弩張。這些鏡頭營造的意圖,相信就連鮮少看電影的人也能夠充分地理解,然而也就是這麼淺白的鏡頭設計,讓曹操與獻帝之間那處處是弦外之音的堂皇詞令全都失了味兒。更不用說已經到解曹操與漢室間關係的觀眾,會感受到這樣的運鏡、剪接與橋段設計會有多少刻意、造作的痕跡。

《赤壁》劇照:梁朝偉
這時候不得不談起「鴿子」來了。吳宇森拍鴿子拍到快成了他的註冊商標,鴿子也從開始的深刻隱喻變成後來的陳腔濫調,而在《赤壁》當中更令人懷疑,這已經變成吳宇森自嘲、惡搞的工具了。不但在不相干的鏡頭裡可以成群結隊的佔據畫面,還有一段飛越長江的長鏡頭。搶盡了風頭之餘,還無時無刻的在提醒你這是吳宇森的作品,連曹、孫、劉等一干英雄豪傑,在搶眼的程度上都略遜一籌,更枉費了瑜亮關係的新鮮詮釋。

其實撇開那些矯揉的鏡頭不提,《赤壁》中塑造的周瑜、諸葛亮二角,倒也有幾分可愛之處。不同於演義中孔明老謀深算、周瑜善妒的形象,電影當中的諸葛亮逗趣幽默,周瑜則穩重內斂。這樣的性格改變可能叫許多演義迷跳腳,然而比起《三國演義》中兩人的對立,《赤壁》裡的瑜亮情節顯然在競爭之外,還多了幾分相互仰慕的味道。兩人在赤壁校場的初遇時的有意試探、接生小馬後的交心,瑜亮二人擺脫了羅貫中筆下王不見王,老擺弄老實的魯肅從中傳話的相處模式,直接面對面的相處,更添了幾分炫爛火花。唯獨周家撫琴的一段,側面橫移的鏡頭像極了一般電影刻劃閨中女性時常見的手法,加上梁朝偉與金城武兩人眼角不時流露的秋波,讓兩人的情感更趨曖昧,也讓一旁正經賞樂的小喬林志玲看起來格外尷尬。

《赤壁》劇照:金城武
瑜亮是吳宇森在說《赤壁》故事時的核心,相對之下,沙場征戰的武將就少了許多與角色之間的互動。在互動不多的情況之下,為了刻劃每個人的性格與特色,多少讓故事變得些許冗長。我們可以曹軍和孫劉聯軍第一場的遭遇戰──烏龜大陣為例,關羽、張飛、趙雲、甘興(脫胎自甘寧的虛構角色)在這場戰鬥中各自都有出場表現的機會,關羽以一擋百的步戰武藝、張飛無人可擋的一身蠻力、趙雲精湛的馬上功夫、甘興全面性的戰技,的確可以當做不錯的動作片以觀之。然而冗長的廝殺也讓這場戰鬥不斷失焦,看不出孫劉聯軍在戰術上的磨合成績,也容易在殺人如麻的鏡頭裡忘了兩大軍師陣法的精妙之處。四將在各自出場衝殺後,若能特別刻劃會合後併肩作戰的鏡頭,就能夠讓這張大戲變得更加有味。可惜的是,最後這個表演的機會,吳宇森卻做給了周瑜。挺身擋箭後又馬上能奮勇殺敵、奪旗,周瑜文武全才的形象固然表現了出來,卻也讓兩軍將領間薄弱的關係喪失了最好的交會時機。於是,周瑜訪劉營時雙方的衝突結怨,也就少了對比、少了力道。

而回過頭來說,女角孫尚香、小喬的性格刻劃,幾乎都是透過與其他人的互動完成,我也認為此二人是除了瑜亮之外,《赤壁》之中最有血有肉的角色。無論是林志玲的嬌柔婉約、還是趙薇的嗆辣俏麗,這兩個角色天南地北的性格中,卻都添入了十足的現代感。小喬通曉事理、孫尚香不讓鬚眉,在陽剛氣息泛濫的戰爭片裡,這樣的女性形象既調和又抗衡,份量其實不輸給幾員猛將。尤其小喬的出場的時間不多,卻成為照見周瑜內心世界的一面明鏡,林志玲未以花瓶心態面對這樣的角色,螢幕上的演出也就更顯現曖曖內含光的獨特氣質。

《赤壁》劇照:張震、趙薇
整體說來,也許因為《赤壁》只演到大戰前夕的寧靜為止,加上吳宇森有意向非華人的世界介紹這場著名戰事,所以敘事顯得龐雜無章,而鏡頭語言更嫌淺白無味,時時將觀眾拉回現實,無法融入這場著名戰事之中。但不可諱言的是,《赤壁》挾其龐大資金建構出的場面、別出心裁的人物設定,仍然讓本片保存了幾分觀看時的趣味。我個人以為,吳宇森的「下回分解」是比起本片更加可以期待的,畢竟冗長的鋪陳都已經在本集中做足,人物之間能否在後續的劇情中真正迸出火花,應該是可以樂觀以待的事吧!


2008年7月7日 星期一

卑微的超人,自大的媒體─評《全民超人》

《全民超人》海報許許多多的超人電影,都在傾全力刻劃其超人能力之下潛藏的凡人性情,畢竟要塑造足夠的角色認同感與戲劇衝突,把觀眾拉進戲院,平凡與超凡的身/心落差是顆屢試不爽的萬靈丹。於是,英雄總是只能卑微地吞下一切孤獨與寂寞,努力演好一個台上風光、台下令人不勝唏噓的可憐角色。

《全民超人》(Hancock)裡,也沒有放棄這個簡單又有效率的公式──威爾史密斯(Will Smith)飾演的超人就會感受到孤寂,進而酗酒、使壞,故意把自己弄成人人喊打的困境;再重新找回了自己的使命感之後,重新改變了形象。然而,無論他怎麼樣地憑著過人的意志力改善了對自己不利的處境,仍然有些內心強烈的孤獨,在後來的劇情裡隱隱被塑造出來。

然而,公式化的情節發展是類型片的特色,也可以說是觀眾與編、導之間的某種共同默契,從來不是批評電影的好理由,我也無意因此而給予本片負面的評價。相反地,《全民超人》在玩弄超級英雄的能與不能時,卻成功地讓另一種無上的力量原型畢露;而這種無上力量與超人們永遠具有的人性弱點相比,其中的反差實足以讓觀眾抱以冷笑。

這個無上的力量,就是傳播媒體。在《全民超人》之中,無疑地宣告了這樣的世界:無論一個人天賦什麼樣的異秉,要成為超人或是超級罪人,其實都只在媒體傳播的瞬間。傳統的新聞台固然可以透過輿論的塑造,把超人也監禁到「美國憲法」的管制之下;新興的網路傳媒也未必能夠補救主流媒體的不足,普羅大眾流傳的影片,往往也是在個人的情緒好惡之下,選擇出來極具偏見的片段。比起電影鏡頭可以詳細而立體的刻劃一個角色的生命全貌,日常生活之中我們所接觸的媒體,其內容顯得多麼支離破碎,但其所建立的形象又多麼容易深入人心。就在這種不易覺察的偏見之下,你我都成為媒體以偏概全的受害者與共犯。如果連信任全民超人的公關經理雷(Ray,傑森貝特曼 Jason Bateman 飾),在看過大量的媒體資料之後都不免認為全民超人是個「混蛋」(Asshole),我們也就不難想像媒體要營造「千夫所指」的環境,是多麼輕而易舉的事。

《全民超人》劇照:威爾史密斯 Will Smith與其說全民超人難以擺脫的悲劇來自於那莫名其妙的天生命運,倒不如說是來自媒體天羅地網式的壓迫;而更令人不寒而慄的地方是,這頭巨獸竟然在可以隨意狂想、自由發揮的創作當中,都能驕傲地宣稱它是個不能挑戰的存在。對於千年命定的愛戀,超人可以憑藉著使命感與意志力,為觀眾表演出一段悲壯的逃脫大戲;然而對於媒體,超人卻也只能與之妥協,透過改造自己來迎合媒體同意的遊戲規則。媒體前後態度的轉變,讓全民超人的牢獄生活更顯得諷刺──有形的牢籠其實根本不可能限制住他的來去,但是媒體形象的鐐銬卻讓他在面對一望無際的曠野時,只能選擇畏縮。

然而,儘管透過電影鏡頭,我們可以看見這比起美國憲法還要具有權力的媒體巨獸,但是作為主流傳播媒體之一的好萊塢電影,恐怕也很難有效的對這頭巨獸發動批判。電影不但終究表達了對全民超人轉變的贊同,更成功地引導觀眾,將超人的低頭當成令人感動的救贖過程。在如此驕傲的媒體面前,就算是英雄,也只能卑微的收斂起自己的態度,乖乖地對著鏡頭說一句「幹得好」(Good job)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