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30日 星期一

符號與內涵─評《功夫熊貓》

《功夫熊貓》電影海報前些日子,由袁和平武術指導,成龍、李連杰兩大華人動作巨星合作的《功夫之王》(The Forbidden Kingdom)對於功夫世界的生疏,簡直教人失望得搖頭;然而屬於老少咸宜、闔家觀賞的幽默動畫《功夫熊貓》(Kung Fu Panda),其中對於功夫及其背後東方世界的熟稔,則不得不叫觀眾嘖嘖稱奇了。雖然主角阿波(Po)的性格設定仍然脫離不了西方孩子的習氣,但是從許多小小的設定細節裡,還是可以看到夢工廠製作團隊的細心。

先從角色的設定開始談起,在主角的安排上,熊貓當然是目前被中國喻為「國寶」的國際社交寵物,也是全世界都認同的一個代表中國的符號:而「蓋世五俠」選用的五種動物:虎、蛇、猴、鶴、螳螂,不但剛好各自皆為中國一套拳法的代表圖騰,而「五」這個數字也不多不少地合於中國文化喜愛連結的「五行」概念。至於得道成仙的動物由烏龜來飾演,也恰恰合乎華人傳說中對於這種動物的獨特想像。

《功夫熊貓》劇照:師父與「蓋世五俠」
此外,在情節的設計上,透過筷子這樣具有象徵意味的小道具,展現熊貓在功夫學習上的成果,這種生活無處不融入武學的鍛鍊方式,也才是原汁原味的東方武學精神之一。而我個人認為,最拍案叫絕的地方還是:當阿波最後搶下包子,師父也無意再刁難之際,阿波的反應正確地表達出對武學境界「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領悟,也精準地流露出東方武學宗派中,弟子與師父間心證式的傳承,和含蓄的情感交流。

另一處讓內行人感到會心的地方是,阿波與「蓋世五俠」之間友誼確立的一場戲。這場戲才剛剛開始幾個分鏡,我已經想要為本片的編導拍手鼓掌──原因無他,就因為他用的是場圍桌吃飯的戲碼。「吃」大概也是西方認識中國的一項途徑,所以不難想像《功夫熊貓》中為什麼把熊貓的體型與愛吃連結在一起。然而本片顯然理解「吃」對於華人並不只是在於形形色色奇怪的食物而已。華人導演的作品拿起來看看,幾乎個個都舉得出幾場著名的吃飯戲。透過這樣的方式為情感做含蓄而不落痕跡的轉折,實在恰好不過。

不管阿波許多的動作或性格表現多麼美式、多麼隨便、放肆、輕浮(以東方人慣有的情緒表達而言),有這幾幕的演出之後,倒也可以堂堂正正地挺直水桶腰,不愧為中國的形象代表了。

《功夫熊貓》劇照:熊貓阿波當然,更值得嘉許的地方是,電影中對於中國神祕主義思想的掌握,難得的沒有發生太大的誤用與錯植,還能夠環環相扣。雖然只是簡短的片段,但是烏龜使出的武功路數顯然與道家的太極拳有一定的關係,而整部片子在小細節裡也注意到傳統道家的元素。除了前面提過的五行方術外,像是烏龜是以「羽化登仙」的意象做結,而非坐化涅槃的佛教意象──由於道教的思想與中國化的佛教擁有許多難以理清的糾結,《功夫熊貓》中卻少有明顯可以挑剔的混淆之處,相當難得。

很顯然的是,為了主打兒童市場,《功夫熊貓》沒有複雜難懂的情節、沒有深沉的哲學思想探索,整個情節簡短、明快,甚至轉折都很容易被摸透。但是後頭做的功課卻一點也不馬虎,讓筷子、煙火、瓷器、包子、功夫等等代表中國的符號,擺上了對味的舞台;於是阿波笨拙可愛的花拳繡腿,反而要比「雙J對決」更讓我看得精神百倍了。


2008年6月17日 星期二

英雄的身影──評《無敵浩克》

《無敵浩克》電影海報一直以為,《綠巨人浩克》(The Hulk)是李安從影以來最令人失望的作品。雖然劇情拍出了造就英雄的龐大悲哀,但是鋪陳太多感情戲,好不容易等到後頭血脈賁張的戰鬥,但是情緒已經難以調整。儘管看美式英雄片總是很容易挑剔片子的內涵過分簡單、缺乏深度,但是如果不能拿捏得當,拍出劇情深度似乎並不能夠為英雄加分。

由路易斯賴托瑞(Louis Leterrier)執導的《無敵浩克》(The Incredible Hulk),就可以說是完全掌握美式英雄片應有的作風──事實上,他幾乎也只做對了這一點──整部電影充斥著追逐大戰、軍火展示、激烈打鬥,將對於陽剛力量的崇拜全部一股腦兒的展現出來,看完之後教每個觀眾的腎上腺素不斷作用,為片中英雄的勝利感到興奮不已。

《無敵浩克》中找回了浩克本色,但是從許多的細節上面,註定這部片子擺在眾多優秀的美式英雄片當中時顯得十分遜色。

第一個問題出現在女主角麗芙泰勒(Liv Tyler)的身上,她所飾演的貝蒂羅斯 (Betty Ross)是製造浩克的實驗團隊成員之一、是將軍(威廉赫特 William Hurt)的女兒、也是浩克的戀人。在劇中她試著安撫浩克、帶著他背叛父親逃亡等等行事作風,都顯現出這個角色性格上的強硬之處。然而,就麗芙泰勒的演出來看,口調、表情乃至於動作,都是一派溫柔婉約,毫無力量可言。就算要以其女性特質與肌肉型的浩克做為對照,也實在演得過分了。也許應該參考一下克絲汀鄧斯特(Kirsten Dunst)在《蜘蛛人》(Spider Men)系列中的表現,至少在尖叫與被抓之餘,還展現了某些堅毅的特質。 《無敵浩克》劇照:麗芙泰勒 Liv Tyler、威廉赫特 William Hurt 其次就是電影之中常常出現調性不太對盤的橋段或笑點,教人看得尷尬傻眼。比如說狂飆計程車司機的出現到貝蒂羅斯突然發飆的部分,與前後劇情的關聯薄弱不說,整個逃亡的緊張與悲哀的情緒被破壞;而另外,全場幾乎都只能近身肉搏的浩克,到了電影的最後決戰突然來了兩招隔空技能,其中一招還像電動一樣喊出了招式名稱,不但看得令人錯愕,同時大大破壞了肉搏戰鬥建立起來的壓迫感與精采程度。

無論如何,比起李安版本的水土不服,《無敵浩克》還是抓住了英雄電影的本質,所以部分斧鑿之痕大抵上是可以在觀影的過程中被忽略的。然而,在興奮了112分鐘之餘,做為觀眾還是忍不住要期待,浩克這個英雄角色有一天也能像蜘蛛人、蝙蝠俠一樣,透過好的故事建立自己有血有肉的深刻形象,只有當外在的打鬥與內心的衝擊有同樣具有力量的時候,這樣的角色才能在大螢幕上確定自己的身影。


2008年6月11日 星期三

自然系青春小品─評《九降風》

《九降風》電影海報或許是因為觀眾都以學生族群作為取向的關係,近幾年來的台灣電影界,年年都有作品在塑造青春的圖騰。無論是純愛、熱血還是叛逆,鏡頭下總是充滿著青澀的身影,各自搬演著導演對於慘綠少年時的回憶與詮釋。

《九降風》裡的青春記憶是極陽剛化的,片中主要描繪的九個年輕生命,便是以七個稱兄道弟的男生為主。他們以煙、酒、粗話、無照駕駛做為對秩序的反叛,又以這樣的反叛做為自己已經成長的證明;他們崇拜英雄、渴求女性的關注、注重兄弟間的情誼,人際關係正在輕純與社會化的模糊交界處掙扎。

我無論如何都不能避免從《九降風》聯想到五年前的《殺人計劃》,這兩部片子幾乎可是說是走在台灣青春電影的兩個端點上。前者拍的是男生,而後者拍的是女生;前者節奏明快、故事說得明白,後者就顯得緩慢、有許多令人費解的象徵。然而追根究柢起來,這兩者本質上並沒有什麼太大的不同,都是呈現最簡單的青春回憶。

坦白說,在故事性以及題材的深度上,《九降風》在同類型的電影裡面或許矮上好幾截。雖然人物變多了、關係複雜了,可以營造的衝突點也變多了,但是比起《殺人計劃》裡對於身分的充分質疑與探索、比起《夏天的尾巴》處理男女間友情/愛情搖擺的細膩,比起《沉睡的青春》極力鋪排的華麗意象、比起《一年之初》對社會乖離現象的尖銳速寫與反思,《九降風》在白描人物形象之外缺少了深度的議題開展,甚至看到廖敏雄勇於面對自己的過去,出場客串的一幕時,我深覺職棒簽賭案的發展只被當作友情變質的引言,實在有些浪費。但是,儘管在深度上的不足影響了片子回味的價值,不過林書宇導演卻透過優秀的說故事技巧,讓整部電影在被觀賞的當下,倒是處處帶給觀眾期待。

《九降風》劇照
用遠鏡頭拍攝一群大男生袒裎相見的兄弟情懷也罷,用特寫鏡頭加上鏡外音表達湯啟進(張捷飾)對於鄭希彥(鳳小岳飾)異性接觸經驗的妒嫉也罷,甚或是畢業歌〈藍色蝴蝶〉搭配的一幕幕空鏡也罷。《九降風》的運鏡並不複雜但卻直覺,自然而然地呈現了故事應有的情緒;加上明快的節奏,極少長時間的固定鏡頭,看起來少了幾分沉重與苦悶、多的是輕鬆與流暢,對於生活節奏一向緊張的台灣觀眾來說,或許更是個友善地觀賞體驗。

《九降風》劇照
而演員們表演的自然程度,更是為電影加了不少分數。幾個年輕人說起粗話來毫不做作,一大群人之間互動時的肢體動作與口白也相當自然。當然,假如對電影圈夠熟悉,則必定會會心於幾個串場角色的出現:女教官陸奕靜、打人流氓柯宇綸、鄭希彥的父親曾志偉……個個都是來頭比主角們更大的硬底子演員。他們的表演在少許的鏡頭裡面或許並不搶眼,然而傾洩出來專業的演出會讓眼尖的觀眾想鼓掌叫好。

唯一名頭不小,但是並非演技專業的,大概只有廖敏雄了。這位昔日的棒球王子,曾經是多少棒球迷心中的偶像,但也曾經是傷透球迷之心的球員。《九降風》的背景設定就在「黑鷹事件」爆發、職棒由盛轉衰的時刻,在劇情中也毫不避諱地指出球迷對於場上表現的失望與不信任。在結局的時候,廖敏雄面對湯啟進尷尬的提問,那五味雜陳的表情或許正是多年來面對過去時積累下來的感觸吧!短短的一場戲,卻因為他的出現而擁有了歷史與回憶的厚度,讓這部電影有個極適當的收尾。

《九降風》劇照:廖敏雄
《九降風》有無數可以吸引觀眾進場的理由,也說明了台灣電影並不缺乏說故事的能手。電影的技巧可以容我在這裡說三道四,然而許多當下引起的悸動是不適宜以評論的方式重述的。所以,還是不妨走入電影院細細品味這樣一部簡單的清新小品吧!

2008.06.17 據說本文開頭第二個字就筆誤(掩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