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4日 星期五

自在遊戲、夢想起飛─評《想飛的鋼琴少年》


創造規則只要一個聰明人就夠了,天才則可以玩弄規則。

來自瑞士的《想飛的鋼琴少年》是一則關於天才少年的成長故事,與很多電影中的角色設定雷同的,這位天才少年維特(Vitus)過著苦悶的生活,因為他的才華讓他必須用幼小的心齡去承受超越他世界的規則。起先,他試著以反抗教條的行為表達他的抗議,但是有一天他突然想到了玩弄規則的主意,從此之後他換得了真正能夠舒展創意的空間。

自由自在的「遊戲」生活也許是導演佛瑞迪.穆勒(Fredi M. Murer)心目中最現想的生活哲學,在影片裡處處歌頌著這種童趣。大智若愚的爺爺不斷打造迴力鏢、蝙蝠翅膀等玩具給維特,自己本身也是熱愛飛行遊戲的老頑童一個;孤獨的小維特會接納甚至「愛上」保姆伊莎貝兒(Isabel),也是因為伊莎貝兒送他的蝙蝠填充玩具,和那場瘋狂的搖滾音樂家家酒。當他必須涉入成人世界的金錢交易當中時,一個同學誤認他非常酷的在玩一款「股票遊戲」,他的隨口承認固然有無法明言箇中實情的現實現由,但也未嘗不能誤讀為,他是真正的用一顆「童心」在面對他正在做出的大事呢?

同樣的,面對鋼琴,他的第一台琴就是某一歲生日上得到的小玩具鋼琴。所以要他認認真真的按著嚴格術語和技巧要求來彈琴,他是做不到的;他要的是真正的「演奏」音樂─也就是「玩」音樂(play music)。

與這種玩樂哲學相呼應的,是整部影片的氣氛。不同與一般描述天才少年苦悶的電影總愛強調的憂鬱、衝突等元素,《想飛的鋼琴少年》中的諷刺之處通通被包裝成幽默的橋段:好比說維特先彈一曲「小星星」讓眾多賓客心生輕視、明褒暗諷,再突然來一段純熟的古典音樂讓所有人啞口無言;又或者看維特大玩角色扮演,標準業服人員的口吻來說服自己的爺爺簽下炒股用的相關文件。在歌頌童年、提倡玩心的時候,導演也沒忘記用同樣趣味的語調來向觀眾宣講,而不是道德式的說教。

所以對於這部電影,與其在電影前看我無聊又嚴肅的影評文字一一裂解分析,倒不如給自己一個機會,親自去看看。沉醉在悅耳的音樂聲裡,享受這清新幽默的瑞士小品,說不定真的能夠重新找回未泯童心,為生活注入一些遊戲的樂趣呢!